少子化已經成為國安危機,台灣正式進入「生不如死」階段,每年出生率遠遠低於死亡率,勢必造成未來人力供給危機,特別是疫情之後,出生率不增反減,預估2022年出生率很有可能會再創新低,恐怕會低於15萬人,這也表示勞動力危機將加速接近,勞退勞保等制度基金,也因為就業人口遽減,將產生基金資金短缺問題。
但人口增長變化趨勢,並不是短時間內說要改變,就能夠立竿見影,在人力缺口尚未收斂的狀況下,目前的在職人力,將來很有可能不是「被迫離開職場」,而是「不能離開職場」,只有能預先做好退休生活規劃準備的人,才能夠安心離開職場。
假如希望20年後能夠安心離開職場,該如何知道「多少才算是準備好了」,以及在應該要投入多少,如何用財務角度或眼光來進行「目標投資」規劃呢?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先找出目前每人每月生活費
如果要預估與準備未來的生活開銷,必須先掌握目前生活費用多寡。但也因為每個人的收入與生活開銷差異頗大,為求公允與客觀數字,可以先從官方所作的調查報告與公開資料作為討論例子,當作最低規劃標準,個人或家庭也可以視本身經濟狀況與企圖心,再做增加或減少。
根據中華民國主計總處的109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全台大約883萬戶家庭,平均每戶人數大約2.92人,當年平均每戶消費支出約81萬5100元,簡單來說,消費支出包括了食、衣、住、行、育樂、醫療等等支出,等於平均每人每個月生活費用大約是2萬3262元(81.51萬元/2.92人/12個月)。
也就是說,目前台灣人每月生活費用約2.3萬元,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但其實這份官方數據精細到連推拿跌打損傷等「民俗醫療費用」也都計算在內,明確登錄在主計處家戶收支調查當中的「醫療保健服務費用」項目之一,該報告羅列項目包含所有生活費用,相當具有客觀使用價值。
當然,這個數據是浮動的,也是會跟著物價與景氣狀況變化,因為社會經濟與生活水準長期是向上的趨勢,而且物價是會上漲的,所以這個數字長期來看也會持續向上走。
加入物價概念 推算20年後每人每月生活費
以過去二、三十年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每年平均增加約1.2%預估,換算二十年之後,如果希望維持現在每人每月2.3萬元的貨幣購買實力,大概需要擁有二十年之後的2.95萬元,大約等於是3萬元。
如果以退休後還有20年可以自在生活來看的話,大約需要存到709萬元才夠使用,而這裡的假設是,這筆709萬元的資產在接下來20年銀髮人生裡,不用再投入具有「風險」的投資理財方式,而僅是放銀行定存來抵抗通膨就可以,都還能過一個從容自在的銀髮生活狀況而想定。
希望存到709萬元 現在要做甚麼事情
709萬元看起來很多,但若運用複利效果,每個月所要付出金額其實並不高!我們可以加入「合理報酬率」觀念來估算,若以證交所公布台股長期總報酬率約在7.43%來看,每個月要存1.2萬元到投資組合當中,以年報酬8%為目標,20年之後就會達到707萬元的資產;如果比較保守、不喜歡太大波動,投資組合年報酬降至6%為目標,但每個月存的錢就必須拉高一些,存入1.53萬元到投資組合中,20年一樣會有707萬左右的資產。
若覺得自己能夠承擔較大風險的投資組合,每個月投入金額也就能相對減少,反之,如果希望更為穩定一點,就必須將每個月投入金額拉高,一樣能達成長期規劃目標。
當然如果你的能力強,志向也大,當然可以訂一個比一般人高的「生活費用」目標,別人是2.3萬元,你可以訂一個4.6萬元、甚至6.9萬元的目標,然後努力去達成。
但這只是自己設定的目標,不是國人平均生活近況,如果你的目標金額是別人2倍,通常就要花別人2倍努力去達成,這也是每個人需要衡量彼此狀況而定的計畫。
當然,就像是熱門的餐廳常常都會看到牆壁上掛著「豐儉由人」這句話一樣,每個人選擇都不同,適合自己的最好,希望每個人都能順利達成自己所設定的長期投資目標,享受從容生活。
結論
現今投資工具相當多元化,投資者可以靈活運用,像是存股、基金、ETF、個股等都有機會搭配出與台股年化報酬率相當表現,並且套用適合自己的投資報酬率,就能換算出每月所需投資金額,重點是要能夠持續不斷的投入,並且忍受投資長期間內的波動,心如止水就是一個勝負關鍵。
如果難以抉擇或搭配出適合的投資組合,倒是可以直接參考智能投資當中的目標式投資,設定投資時間及投資屬性,加上每個月投入金額,其餘,就交由大數據理財來幫忙決定投資組合,往後動作就只要固定將投資金額持續投入即可,簡單又能有效的借助人機協作,發揮「目標投資」效果。
了解更多智能投資
前往 解鎖從容理財 Podcast 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