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 2019 年美中貿易戰開打後,美國今(2022)年再對中國頻頻出手,8 月通過規模 2800 億美元的「晶片與科學法案」,並宣布對 NVIDIA 及 AMD 等企業管制高階晶片出口至中國地區後,10 月再度擴大對中國晶片的出口管制,也引發市場擔憂貿易戰捲土重來的可能。同時,台股持續修正至今,越來越靠近十年線位置,本次貿易衝突再次點燃,是否有望再現 2019 年的轉單效應?中長期影響為何?皆為市場關注重點。
疫情以來,全球面臨供應鏈瓶頸,接著又發生俄烏衝突與台海危機等地緣風險事件,迫使各國重新審視供應鏈的脆弱性,尤其是掌控全球經濟命脈的半導體供應鏈。美國在 8 月正式推出「晶片與科學法案」後,積極籌組「CHIP 4」晶片聯盟,拉攏日本、韓國及台灣,對抗中國半導體發展。美國商務部於 10/7 (2022)再度祭出一系列半導體相關管制條例,其中除了原本就限制出口中國的項目外,更進一步瞄準中國的高速運算、超級電腦、先進製程發展進行打擊,將特定的晶片及設備列入「商業管制清單」,未經審核不允許出口至中國。此外,本次禁令不同於 2019 年,也採用推定禁止原則(Presumption of denial),也就是若未能證明交易不會對美國國安造成不利影響,則不予以放行。顯示本次管制相較於當年的華為禁令,嚴謹程度大大升級,台灣投資人也密切關注是否波及到台灣廠商,尤其是近年投入發展先進製程的台積電。
資料來源:美國商務部
美國的管制措施對台灣的影響,首先應關注高階製程部分。對台積電而言,影響可以由兩個面向觀察:8 月底的禁令衝擊到台積電兩大客戶,NVIDIA 及 AMD ,合計營收佔比約為 10% 左右,而目前美國商務部給予 NVIDIA 一年半的寬限期,中短期內影響程度仍屬可控;其次在於台積電本身,根據台積電 Q3 法說會的說法,本次禁令針對 AI 及超級電腦等高階應用領域佔其營收比重並不高,並且目前也收到一年的出貨許可,短期內也仍有調整空間。 不過展望後續長期的影響發展,相對於 2019 年華為禁令生效前拉貨潮帶來的轉單效益,本次的規範更為嚴格,同時多直接限制設備廠的出口,預計能夠帶來的轉單效果有限之外。在當今中美角力白熱化的環境之下,依舊存在著兩大不確定因素,包括了後續禁令是否將擴大至車用等更廣泛應用的領域;以及中國在高階製程發展受阻的情況下,是否會加強中低階的競爭,也就是成熟製程的部分,若是如此則對台灣半導體業多數企業將造成更明顯的衝擊,影響範圍將比目前的高階製程衝擊更大。
延伸閱讀:台灣股匯雙殺,電子業去庫存壓力大
隨著逆全球化的趨勢逐步成形,以中美角力為核心的各國競爭趨勢逐步展開。然而,在今年就已面臨高通膨及快速升息的環境下,為供應鏈移轉的不確定性雪上加霜。在局勢尚未明朗之前,市場波動在所難免,投資人應持續留意風險控管,布局台股科技業的同時,也宜增加債券配置來穩定市場波動。不知道怎麼配置嗎?國泰智能投資「股債E起發」幫你配好好,最低只要3000元,你可以在台股基金尋找增長潛力,同時靠全球債券穩定收益,現在就來體驗吧!
延伸閱讀:擇時的重要性(單筆vs分散投資)
更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