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關鍵步驟:探索個人風險承受度
在上一篇文章,了解儲蓄的重要性後,本部曲將正式進入到投資商品的選擇、配置、以及如何延續,投資市場最重要的金律,莫非為「報酬越高、風險越高」,任何的選擇都有一體兩面的優劣。在追求財富累積的同時,也要思考其所伴隨著的風險是否能夠承擔,一旦風險超過個人所能承受的極限,便會變成壓力及負擔,嚴重甚至影響後續的決策,讓問題雪球越滾越大,因此探索個人的風險承受度,將會是關鍵的第二步驟!
投資標的如何選擇?先定義自己的風險偏好!
在財務學上,一般來說可以將投資人的風險偏好分為三種:最激進的風險愛好者(Risk Seeking Investors)、風險中立者(Risk Neutral Investors)、最保守的風險趨避者(Risk Averse Investors),以下我們從年齡及生活階段、相關背景經驗來探討波動承受度以及適合投資的資產種類做簡單介紹:
● 年齡及生活階段
一般來說,學生至剛出社會時期可以承受較大的資產價格波動,因此時期沒有房貸、車貸等負債壓力,在現金流上的運作上較有彈性,不會在投資組合回檔時,受到日常支出的壓力而導致投資被迫離場、打亂資金規劃,反之年紀越大,甚至到了退休的時期,沒有了工作收入,來自投資的金流則是應越穩定越好。
● 相關背景經驗
若擁有財務相關的學歷以及工作背景,甚至已經擁有投資經驗的人來說,因對金融市場的熟悉度更高,在遇到市場震盪時,也較不易恐慌而做出不理性的投資決策。
不同風險偏好類型適合什麼投資資產種類?
● 風險愛好者
剛出社會、又擁有豐富金融知識的投資人普遍風險承受度較高,在資產配置的選擇上可以多參考如股票等波動較大的類別,甚至少部分資金採用期貨等槓桿交易也是選擇之一,操作方式也可以更為主動。
● 風險中立者
而在進入青年時期,或是成家時期,風險偏好也將逐漸降低,對於一般沒有財務專業背景或投資經驗較少的民眾來說,在接觸投資市場時,若投資股票,則以自身產業較為熟悉的板塊入手較能承受波動,或是直接以大盤配置、基礎的 6:4 股債配置即可。
※延伸閱讀:※延伸閱讀:如何投資理財?做好「資產配置+投資策略」結果差很多!
● 風險趨避者
到了老年步入退休生活後,風險的承受度將降至最低,此時期對於資本利得的要求下降,反而保本、以及每月的固定收益更為重要,因此多數人會選擇將資金陸續轉換至低波動、高股息的股票,或是直接配置能夠到期保本的債券,如:投資級公司債、政府公債,股債配置中,債券的比例也將相較年輕時的人生階段提高。
結論
除了以上的因素外,家庭背景帶來的金錢價值觀、原生家庭的財富,甚至個人生活花費習慣,都會影響風險承受度的不同,然而在整體而言,根據個人目前的人生階段,以及過往的成長環境,便能初步判斷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在正確的方向進行初步的資產配置,並在往後的人生理財道路上動態調整,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
※延伸閱讀:如何投資理財?做好「資產配置+投資策略」結果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