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怎麼選|掌握3原則:合適性、流動性、追蹤誤差
隨著 ETF 投資日漸熱絡,近年國內金融機構也推陳出新許多種類 ETF,甚至連金融巨鱷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的索羅斯基金也將 ETF 納為投資配置的一環,而 ETF 的種類繁多,截至 2021年,全球總共發行的 ETF 就超過 8000 多檔,然而在這片紅海中,該如何挑選出最適合自己的 ETF?在篩選步驟上,投資人應把握三項重點原則:合適性、流動性、追蹤誤差。
資料來源:Statista
ETF挑選原則1|掌握「合適性」,選對種類非常重要
ETF 最大的優點在於協助投資人用最低的成本完善資產配置,因此在選擇 ETF 上,必須先瞭解預計投入資金的用途以及持有時間,是否與 ETF 編制或是計算的方式符合。舉例來說:如配置能源市場,就有 United States 石油 ETF(USO)、ProShares 二倍做多彭博原油 ETF(UCO)、SPDR 美國能源類股 ETF(XLE),前兩者皆屬於商品 ETF,也就是投資商品期貨合約,並追蹤商品期貨指數,但兩者所持有的原油期貨合約並不相同,且槓桿率也不同,而後者則是屬於股票 ETF,以追蹤原油類股為主。
前兩者因期貨合約有到期日的特性,有期貨轉倉成本而不適合長期持有;後者無轉倉成本,但多了個別公司的營運風險,三者績效差距也甚大。因此投資人第一步驟選擇 ETF 種類時,就必須要先分清楚之中的差異,才能避免持有與配置目的不相匹配的 ETF,並且更全面的了解風險。
※延伸閱讀:ETF是什麼?如何找到你想要投資的 ETF?
ETF挑選原則2|透過基金規模篩選「流動性」,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選擇 ETF 種類後,因同類型的 ETF 同時也有許多檔可以選擇,因此在第二層篩選上可以透過基金規模(AUM)進行挑選,基金規模指的是一檔基金旗下所管理的總資產規模,由於 ETF 多屬於開放型基金,因此當越多資金流入(也就是越多人買),那麼基金規模也會越龐大,如:目前全球基金規模最大的 ETF – SPDR 標準普爾 500 指數 ETF(SPY),基金規模高達 3,800 億美元,其次則為 iShares 核心標普 500 指數ETF(IVV)、Vanguard 標普 500 指數ETF(VOO)。
一般來說,基金規模越大的 ETF,流動性越好,通常也反應其品質被市場所信任,若基金規模太小,因流動性太差,也容易出現後面會提到的誤差問題被放大,或是當基金發行公司發生非系統性風險時,無法及時拋售。舉例來說,同樣投資台灣市場的 ETF,iShares MSCI 台灣 ETF(EWT)以及 Franklin FTSE 台灣 ETF(FLTW),基金規模就相差近百倍。
ETF挑選原則3|看懂「追蹤誤差」及折溢價,不要當冤大頭
在誤差上可以留意追蹤誤差(Tracking Error)以及折溢價(Premium / Discount)。追蹤誤差(Tracking Error)代表 ETF 真實反映追蹤指數的程度,計算方式為取 ETF 淨值報酬變化與所追蹤指數報酬變化的標準差,追蹤誤差越小,代表其績效越貼近追蹤指數,也才不會偏離投資人當初所選擇的投資種類,因此在選擇上,為了衷於選擇此項投資工具的初衷,也就是被動追蹤指數,所以一般來說希望能夠在最低的管理費下,能夠最完整的複製指數的成分股。
而折溢價則反映 ETF 本身的價值,計算方式為 ETF 市值與淨值的差異,在基本情境下,ETF 的折溢價會因市場套利而逐漸收斂,不會出現太多差距,因此投資人應盡量避免溢價太大的 ETF,也可以依靠此指標來選擇 ETF 的進場時機。
結論
透過本篇以及上篇文章了解 ETF 的基礎觀念、種類以及篩選步驟後,便能大致了解選擇 ETF 作為投資工具時,應該關注的面向為何,也能了解到,投資理財風險與報酬依舊為天秤的兩方,ETF 的出現雖使得投資門檻降低許多,甚至為專業投資人提供了更多元的配置標的,投資人在衡量評估時,還是務必審慎檢視,才能夠透過正確的工具,完成理財目標!
※延伸閱讀:ETF投資人數突破400萬 ETF投資潮還能不能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