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去年最重要的大選是美國大選,那麼今年最重要的大選就是本月底的德國大選。德國向來是歐盟領袖,其經濟規模與成長率都獨占鰲頭;然而近年來德國經濟成長速度熄火,也使得整體歐洲經濟表現蒙塵。本月的德國大選,便被認為可能是改變歐洲經濟發展的關鍵。
歐洲經濟動盪,保守主義崛起
德國經濟為何陷入僵局?最主要的原因是,長期以來「出口靠中國、能源靠俄國」的策略,在 2020 年之後驟然失效。一方面,中國經濟隨疫情陷入困境後進一步強化保護政策,導致德國以汽車為主的出口商品銷售疲弱;另一方面,俄烏戰爭迫使德國必須中斷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依賴,直接導致以能源為首的物價飆漲。
德國的困境,同時也是整個歐洲的困境。歐洲政治長期偏向自由主義,支持經貿全球化以及開放移民,然而當國際局勢發生改變時,寬鬆的管制卻反而直接導致自身經濟受到衝擊。德、法這兩大歐盟領袖國,國內政治近年來都因經濟疲弱而動盪,人民期待政策收緊的聲音也越來越強烈。
經濟不確定性高,歐元短期仍偏弱
不過,即使我們真的能看到德國大選結果傾向保守主義,短期仍難以看到經濟轉強。德國議會向來分裂,即使是過去長期執政、聲望強勢的梅克爾,她所屬的基民黨也只有三成得票率。因此,就算未來第一大黨傾向保守主義,後續黨派協商、議題辯論甚至擬定政策細節,預計都將相當耗時,改變無法立刻發生。可以想見的是,德國與法國在接下來一、兩年內都將處在國會分裂的局面中,歐盟恐難以形成大幅轉向的共識。
歐盟經濟偏弱,歐元自然也強勢不起來。川普上任後,美元匯率就一路走揚;近期日本央行更是宣布升息,決心拉抬日圓匯率。貨幣的強弱永遠是相對的,在美國、日本的政策都相繼轉為明確的情況下,短期內歐元恐維持弱勢。
保守主義崛起?全球化仍會繼續
去年全球大選年的結果普遍轉向保守主義,甚至有媒體認為這是一種「反全球化」的現象。不過,即使全球右傾,我們仍不需要太過擔心全球化就會自此逆轉。這次的國際趨勢改變,更多的是各國對於內部經濟結構與外部貿易夥伴的重新整理,例如德法主導的歐盟區,日本主導的 CPTPP、美國主導的美墨加協議,都仍持續運作。
長期而言,不管是歐洲經濟或者歐元匯率是否能由弱轉強,最終還是得觀察歐洲在本輪國際秩序洗牌中的選擇:繼續擁抱自由主義,又或者轉頭迎向保守主義。德國這場大選,或許就是正式確立歐盟策略方向的關鍵指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