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總統大選進入倒數半年,選民開始關注民主黨賀錦麗與共和黨川普的經濟政策,期盼能夠新領袖能夠帶領美國經濟重返榮耀。
盤點美國經濟這幾年來最大的困境,無非就是通膨問題。2020年COVID疫情時美國政府為了拯救經濟而大幅增加政府支出,加上俄烏戰爭、美中貿易戰升溫等因素,美國通膨率一度飆高至8.8%。美國聯準會隨即展開升息循環,藉由將峰值利率撐在5.25~5.5%,終於讓通膨率壓制在3%以下。
民主黨象徵的「藍驢」以及共和黨象徵的「紅象」,誰能徹底將美國拉出通膨泥淖,將通膨率壓回2% 呢?讓我們從以下三個層次來看。
第一、個人稅與企業稅率。
賀錦麗延續了拜登政策,認為應該維持政府支出,並且增加富人稅與企業稅;而爭取回鍋的川普,則認為應該降低個人與企業稅。賀錦麗的政策具有壓抑個人消費以及企業支出的效果,確實有機會讓通膨率持續下降。另一方面,川普的政策則會擴張個人支出與消費,在目前GDP成長率不差、通膨偏高的情況下,可能造成經濟過熱、通膨再起。
第二、關稅
雙方預估都將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增加關稅,但川普喊出的課稅範圍更廣、稅率更高。關稅將增加進口商品價格,因此雙方的政策都有機會刺激通膨,但由於川普的關稅政策更加嚴苛,因此很可能造成「輸入性通膨」(備註1)。
第三、移民政策
賀錦麗預計將維持當前較為寬鬆的移民政策,川普則希望能透過更嚴格的移民政策,來解決非法移民帶來的社會問題。當前美國非法移民約900萬人、佔美國勞動人口的5~6%。這些非法移民的薪資通常低於一般市場水準,因此賀錦麗的政策將有助於減緩通膨,而川普的政策預估將導致新一波人力成本推升的通膨。
整體而言,賀錦麗的政策比較可能壓抑通膨,而川普的政策則可能因為經濟過熱、輸入性通膨或者薪資通膨而導致通膨再次升溫。在川普民調支持率強勢的情況下,即使現在通膨已經趨向穩定,市場仍不敢大意。然而,這會促使聯準會繼續升息嗎?
首先,聯準會會根據市場實際變化而做調整。換言之,不管是誰上任、採取怎樣的政策,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最終的反應才是聯準會考慮的重點。因此,可能要到明年新總統上任、頒布新政且產生效果之後,我們才能推斷聯準會的反應。其次,現在勞動市場與消費市場也開始出現降溫現象,可以說是通膨回落的最後一哩路,從聯準會的角度看來,重新啟動升息的門檻非常高。從這兩個層面來說,聯準會即使今年內完全不降息,明年要繼續升息的可能性也很低。
不論如何,從目前的經濟數據看來,本輪升息周期已經結束了的機率很高;事實上,從市場已經開始討論中性利率是否上移、未來長期利率會維持多高的水位看來,都可以看出金融市場已經開始在替後續降息周期作準備。我們都關心未來美國政策改變是否可能造成通膨再起,但更必須關注當下的市場表現與數據,才能針對自身的資產配置做出更好的布局。
備註1:「輸入型通膨」是指,由於國外原物料或商品上漲所引起的國內物價上漲。提高關稅將使本國企業或消費者必須支付更高價格才能購買外國原物料或商品,因此可能帶來「輸入型通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