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建議
親愛的客戶你好,
由於你的瀏覽器版本較低,部分頁面可能會有跑版或功能無法正確顯示的情況。
建議立即升級現有瀏覽器或選用其他瀏覽器:
下載升級 Internet Explorer
下載升級 Internet Explorer
下載 Google Chrome
下載 Google Chrome
下載 Firefox
下載 Firefox

為什麼物價會上升?談通膨的成因與影響

最後更新時間: 2024.10.24

近年來,我們時常會在新聞媒體上看到東西變貴的新聞,例如便當店撐不住成本壓力只得賣貴一點、蔬菜因為颱風來襲而價格上漲。不過,多數新聞只有描述具體的現象,卻沒有真正告訴你:發生通膨的真正原因。

通貨膨脹(Inflation,以下簡稱通膨)是指物價上升導致貨幣的實質購買力*(註)下降的情況,通俗點說就是:「錢變薄了」。通膨為什麼會發生?以下為六大主要因素。


通膨是什麼?產生的原因為何?

一,需求拉動型通膨

當人們對某種商品的需求量超過供給量時,廠商就會提高價格;當這樣的現象大規模發生時,就會發生通膨。例如,經濟繁榮時,消費者和企業的購買力增加,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上升、拉高價格,就自然產生通膨了。


二,成本推動型通膨

當生產成本上升時,企業會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導致物價上升。例如,原材料、工資或者能源價格上漲,都會導致生產成本增加,進而觸發通膨。


三,輸入型通膨

這是一種成本推動型通膨的變形,但主因是匯率。例如,本國匯率貶值、進口商品價格上升,此時生產商選擇提高價格、轉嫁成本給消費者,那麼就會造成通膨。


四,預期通膨

當消費者預期未來物價會上漲時,他們會提前購買商品和服務,導致需求增加,進而推動物價上漲。同時,企業會提前提高價格以應對未來的成本上升,這也將導致通膨。


五,貨幣政策

貨幣也是一種商品,當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應量,貨幣的價值就會降低,相對造成物價上升。


六,財政政策

政府增加公共支出或減稅時,市場的貨幣流通量會上升,從而推動物價上漲。


通膨的成因很多而且很複雜,前段所述的六項原因中,前四項是市場機制、後兩項是政府干預。對於政府而言,2% 到 2.5% 的溫和通膨對於經濟來說是最好的情況,因此,政府會採取貨幣以及財政政策,使通膨穩定在這個區間。


通膨太低也會出問題

我們都很清楚通膨太高意味著物價快速上升,如此一來身為消費者的我們能購買的商品就會減少、生活成本隨之增加。基於這個因素,你可能會覺得奇怪,如果政府的目的是穩定物價,那又為什麼是把通膨控制在「2% 到 2.5%」,而不是把通膨控制到 0% 呢?這是因為,通膨太低也同樣會造成經濟問題。


如果通膨率過低,甚至低於 0% 進入通縮,意味著經濟過於疲軟,甚至可能陷入長期停滯。消費者降低消費意願、企業降低投資意願,會使企業獲利下降、失業率上升;失業率開始上升之後,就有更多消費者買不起東西,因此企業獲利就更差、經濟也就更加疲軟,如此一來就進入了惡性循環。我們以人體來做譬喻。通膨率過低就像是一個人新陳代謝速度變差了,因此整天懶洋洋、不想運動;但是,越不運動,新陳代謝就越慢,如此一來就形成一個「越不想動就越不能動」的困境裡。對於經濟學家而言,通縮就像是慢性病,是一種比通膨更難以解決的問題。


身為普通老百姓,我們不希望遭遇物價狂漲,但同樣也不希望看到經濟停擺。因此,面對正常範圍內的自然通膨,我們也就能抱持樂觀態度看待啦。


備註:

實質購買力: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拿到的薪資絕對值不一定能反應生活水準,關鍵的是:這些薪資可以買到多少東西。例如,有個人在台灣北部得到一份月薪 60000 元、在南部得到一份月薪 57000 元的工作;然而,北部物價高於南部,因此 60000 元在北部只能買到 100 單位的商品與服務、而 57000 元在南部卻能買到 110 單位的商品與服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會說,北部工作的名目薪資較高,但南部工作的實質購買力更高。換句話說,貨幣的價值並非恆久不變,而會隨著物價波動。




體驗試算 體驗試算
繼續閱讀
三大因素決定本益比(PER)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