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 ETF 投資非常熱門,是連投資專家都會推薦的投資方式。ETF(Exchange Traded Fund)的直譯是「指數型交易基金」,這是一種由投資公司發行、用來追蹤特定指數,並且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開放式基金。然而,為什麼這幾年ETF會這麼搶手呢?
「基金」這個概念正式形成,其實只是上個世紀的事情。最初的運作方式是:市場上有些投資人,把錢交給一群投資專家、讓他們代為管理。而這些投資專家,會先跟投資人協定好要投資什麼資產種類、或者投資區域等條件,再根據他們的專業能力進行投資。這方式聽起來非常合理:專家替非專家做投資。但問題是,投資者很快意識到一個難解的矛盾:如果我們自己沒有能力做投資決策,那麼我們會有能力判斷哪個投資決策比較好嗎?
從實際投資績效看來,上述的矛盾則更加明顯:不同的投資策略所對應的基金,在不同的年份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例如,傾向保守的投資策略,在大多頭的環境下可能落後大盤,但在空頭的年份卻能擊敗大盤。換言之,並不存在某一種真正穩定的投資策略。對於業餘投資人而言,這顯然讓人沮喪,因為多數人的真正需求是「績效跟大盤差不多就好」。
你可能會想,當時的金融業為什麼不推出 ETF 呢?這是因為,在那個每一筆交易單都需要人工處理的年代,根本不可能做到即時追蹤指數。隨著網路普及、交易系統全面電子化,ETF 這個概念才逐漸成形。
然而,ETF 之所以得以快速發展,還有其他原因。
由於傳統的主動型基金是由基金經理人與其團隊管理,在綜合考慮管理難度以及基金屬性的情況下,一檔基金不論資產規模再怎麼大,其持有資產大約是幾十檔標的。然而,ETF 則是由程式直接追蹤指數、根據指數進行交易,因此其持有資產數目完全等同於目標指數所包含的所有標的。因此,ETF 從設計邏輯上就具有更強的分散風險屬性。
此外,你猜「一個專業管理團隊」跟「交易系統的維護費用」,哪個成本比較高?前者會比後者消耗更多費用。成本的差異,也反應在手續費上,通常被動式 ETF 的手續費會比主動式基金更低。
當然,主動式基金並非沒有優點,只是,新手難以發揮主動式基金的優勢。如果說主動式基金像是 F1 賽車,加速上限極高,但是新手很可能連方向盤都握不穩,反而風險很大;ETF 就像是高級房車,容易操控且安全可靠,更重要的是:能夠充分應對絕大部分情境。同時,就像 F1 賽車手仍會擁有自己的房車,許多投資老手也會在投資組合中加入 ETF 作為防禦部位,ETF 可以說是從新手到老手都適用的優秀投資工具。
如果你是投資新手,甚至沒有任何投資經驗,那麼不妨先從 ETF 下手,這絕對是個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