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建議
親愛的客戶你好,
由於你的瀏覽器版本較低,部分頁面可能會有跑版或功能無法正確顯示的情況。
建議立即升級現有瀏覽器或選用其他瀏覽器:
下載升級 Internet Explorer
下載升級 Internet Explorer
下載 Google Chrome
下載 Google Chrome
下載 Firefox
下載 Firefox

「縮表」到底是什麼?將如何影響金融市場?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6.06

2008年金融海嘯以後,全球進入了史無前例的低利率環境,非常規政策工具「量化寬鬆」(QE)開始大量被採用,導致全球資金顯著增加,推升了股市的長期多頭。這一趨勢在2017年前聯準會主席葉倫(現任美國財政部長)期間,由於進行「量化緊縮」(縮表)而一度中斷。然而,2020年新冠疫情意外襲擊,現任主席鮑威爾再度推行QE,直至2022年才重新開始緊縮。如今,聯準會的QE操作已經歷兩輪循環。在5月的利率決策上,鮑威爾終於宣布未來縮表的腳步將重新調整。我們是否有望再迎來下一輪的寬鬆?縮表調整的影響又將如何?

備註: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QE)指得是央行通過購買金融資產,例如政府公債或不動產貸款抵押證券(MBS),以增加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由於購買金融資產將會造成聯準會資產負債表增加,因此又被廣稱為「擴表」;相對的,量化緊縮(Quantitative Tightening, QT)即為縮表,也就是央行透過賣出金融資產而收回市場上的資金,也就是常聽到的「縮表」。

聯準會 5 月會議宣告減緩當前「縮表」速度

在5月的聯準會利率決策會議中,聯準會預告將於6月正式減緩每月的縮表速度。此前,聯準會以每月不再投資6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和35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進行縮表,也就是說,當月到期的國債及MBS中,聯準會將總計賣出950億美元的資產,這相當於從市場上回收等量的資金(實際金額視到期債券情況有所變化,但大致接近)。歷經一年多的量化緊縮,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已從9兆美元的高峰滑落至目前的7.3兆美元。自6月起,聯準會將降低國債到期不再投資的門檻至250億美元,將總體縮表金額從950億美元降至600億美元。

單位: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Bloomberg

 

這是否意味著政策轉向寬鬆?首先需要澄清的是,這並不代表聯準會將立即重新注入資金。從政策解析可以看出,縮表金額的減緩僅表示每月從市場回收的資金變少。對應到資產負債表的變動上,我們可以預期規模雖然持續減少,但下降的斜率將會趨緩。

在投資市場中,所有變量都是相對的,這正是經濟學中的「邊際」概念。每增加一單位變量所帶來的效用變化,即「邊際遞減」現象,說明每月從市場回收的資金逐漸減少。這種變動雖然不會立即提高市場流動性,但對於先前受到政策環境緊縮影響的資金配置,可能會有所鬆綁,進而帶動資產價格的上漲。

結論

自從全球進入量化寬鬆時代以來,利率已不再是控制金融市場流動性的唯一工具。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買賣金融資產來調節貨幣供給量,進一步影響市場流動性。因此,即使當前市場對於聯準會降息的預期不斷推遲,投資者仍能從其他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中洞察政策動向,從而提前把握資金流向趨勢,為投資提供前瞻的方向指引。

體驗試算 體驗試算
繼續閱讀
為什麼物價會上升?談通膨的成因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