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川普上任之後,整個金融市場的主流敘事就圍繞關稅打轉,即使懷揣著對貿易戰的擔憂,最終市場仍相信受壓抑的油價以及強勁的消費,將會在控制住通膨的前提下維持住經濟成長。然而,一份經濟預測卻打破了這個完美的想像。亞特蘭大聯儲的GDP預測模型指出,美國 Q1 GDP 可能為 -2.8%,市場主流敘事開始從「關稅」轉為「衰退」。當前的經濟環境真的如此糟糕嗎?
貿易戰開打,短期恐有陣痛但中長期有利
首先,關稅進展確實比預期迅速。美國針對芬太尼議題已對中、加、墨加徵關稅,該三國雖持續與美國協商但也同時以關稅回擊,正式開始多邊多國的貿易戰。不過,根據 2018 年的經驗,貿易戰對經濟的影響傾向為一次性,隨著供應鏈重組、市場重新適應價格,GDP 就會恢復原本的增速。為什麼會有這種短期與中長期現象相反的情況呢?
GDP 的組成結構為「政府支出 + 企業投資 + 民間消費 + 淨出口」。短期而言,由於進口商預期關稅上升、增加備貨,因此淨出口項反而會下降,拖累 GDP 表現。然而就中期而言,製造業投資回流美國,將有助於提升就業市場、進而增加消費者支出;長期而言,美國恢復製造能力之後,便無需大量進口外國商品,就會提升淨出口。因此,GDP 短期雖然可能受到衝擊,但卻獲得中長期的成長機會。
政府支出恐持續下滑
其次,川普政府為了降低財政赤字而啟動了裁員計畫,也是先前市場較不重視、如今卻隨著關稅效應而疊加的壓力因素。一般而言,政府支出不僅對 GDP 產生直接影響,同時也會對企業投資與民間消費產生間接影響。舉例來說,政府決定增加採購就可能會讓企業願意增加投資以擴張產能;而公務員們的另一個身分就是消費者,只要他們面臨失業,也必然會減少日常開銷。
亞特蘭大聯儲的報告之所以會引起市場恐慌,正是因為近期服務業 PMI 與消費支出數據確實不太樂觀,似乎已經開始反應關稅與裁員的政策短期負面效果。2024 年底國泰世華銀行全球投資趨勢論壇中,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與貝萊德全球投資委員會主席 Rick Rieder 分別認為「關稅」與「政府支出」將是 2025 年的最大議題。如今看來,兩位都正確。
減稅政策若能順利開展,將有效減緩短期壓力
短期經濟數據確實可能遭受政策灰犀牛衝擊,但越是由政策主導的格局,也就越容易透過政策來調節負面因素。川普在第一任期時採取先減稅、後貿易戰的做法,成功支撐了美國經濟;如今,川普政府也正積極推動減稅政策,希望能緩解短期經濟壓力。另一方面,只要川普政府真的感受到經濟壓力,也可以隨時調整貿易戰與裁員的節奏。
整體而言,川普政府的各種政策都將成為影響今年經濟走勢的關鍵,但這些政策並非同時指向負面結果,同時在過程中也有許多調節的機會。在這樣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投資人更需要穩住情緒,同時持續關注政策變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後續經濟格局、並依此做好資產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