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近期傳出英特爾即將分拆,並將由台積電與博通分別收購晶片代工事業部、晶片設計部與行銷部。雖然該消息目前仍尚未證實,但可以確認的是:美國極端重視晶片產業,未來產業內的變動勢必將十分劇烈。目前晶片產業不論上、中、下游都有極高的技術門檻,因此美國如果想用政策扭轉技術落差,更可能採取「多管齊下」的作法。
那麼,美國可能會出那些招呢?
一,關稅
增加關稅是最簡單的做法,但這個做法恐怕會反過頭來傷害美國。台積電是全球晶片先進製程的龍頭,但美國如果對台積電課關稅,以蘋果為首的美國電子消費品牌反而可能受到更大衝擊,畢竟晶片只是電子消費品的關鍵零組件、而非最終產品。從宏觀角度來看,假設這些電子消費品牌不願意承受損失、而是將關稅轉移到消費者身上,最終可能造成通膨,這對於總體經濟而言並非好事。
二,行政管制。
目前市場較少討論、但實際影響卻相當深遠的政策,就是透過行政命令來改變晶片產業生態。一方面,美國為了阻止中國的中低階晶片傾銷,商務部直接將中國晶片製造商列入禁止採購名單,同時也聯合貿易夥伴以避免中國「洗產地」。另一方面,為了阻止中國取得先進晶片,美國
禁止輝達、超微出售高階晶片,該禁令近來甚至有逐漸擴大到中階晶片的趨勢。
三、企業併購與收購
除了目前市場傳言英特爾分拆晶片業務出售,但後續仍有更多透過增加股權以掌握公司決策權的可能性,例如收購。例如,川普宣布即將成立美國主權基金,或許也可能增持晶片產業鏈上、中下、游的企業以獲得更多主導權。如果依照川普「美國需要掌握製造先進晶片關鍵技術」的邏輯,那麼不只是市場注目、擅長高階晶片代工的台積電,生產精密曝光機設備的艾斯摩爾也可能成為標的。
整體而言,美國接下來的晶片產業策略可能是全方位的多方進擊,但我們也能看出美國並沒有打算走向「孤立主義」,而是確立盟友、重塑產業秩序。因此,市場雖然有部分觀點認為晶片產業將發生大規模的洗牌、既有龍頭很可能會失去優勢,但機率甚低。關鍵在於技術。美國並沒有強制非美企業必須以技術換取貿易,因此這些擁有領先技術的廠商仍可維持競爭優勢,中短期內不容易發生劇烈變動。
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是,晶片產業將逐漸分化成以美國與中國為核心的兩大陣營。美國市場擁有高消費力、中國市場擁有高人口,雙方各據優勢;從政策看來,美國致力於打造國際生態系統,中國則是強化「內循環」讓自身供給與需求更加匹配,彼此各具特色。
自從 1999 年中國加入 WTO 之後,全世界的產業皆圍繞著「美國掌握市場、中國掌握生產」的邏輯運作,全球化程度不斷成長。如今,美中貿易政策再次發生歷史性改變,首當其中的晶片產業自然成為關鍵灘頭堡。晶片產業就是所有產業的縮影,我們更需緊密關注後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