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就任滿月,對於金融市場而言,最難以理解的恐怕是:原先川普把關稅描述得濃墨重彩,怎麼實際執行卻是輕描淡寫。例如,川普以打擊芬太尼為由,對加拿大、墨西哥課徵 25%、對中國課徵 10% 關稅;然而,不僅對中課稅幅度遠低於預期,對加、墨的制裁時點也從立即轉為暫緩。
隨著高於預期的 CPI 數據出爐,市場不免猜測,川普是否因通膨可能反彈,才決定對關稅收手?假設真是這樣,那麼從去年底大選後金融市場最為主流的「政策主導」敘事,就又可能重新回到 2020 年後的「通膨主導」敘事。然而,後續真的會如此發展嗎?
川普政策兩套邏輯,表層、裡層各不同
隨著川普上任後的一連串行政命令,我們可以發現其關稅政策表面上是為了「強化美國經濟利益」,例如供應鏈回流美國,但實際上卻是為了「增加國際談判籌碼」。本次川普最先祭出關稅制裁的對象是加、墨、中等三國,加、墨願意做出實質讓步便暫緩執行,中國以關稅反擊後續則可能遇到更劇烈的反反擊。換言之,對於川普而言,關稅是個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手段,只要能達成最終目的,那麼就無需課關稅。
那麼川普希望能夠在國際談判中取得更大優勢,又是為了什麼呢?答案是:對等的國際關係。
美國的外交貿易政策帶有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通俗點說,就像電影《蜘蛛人》不斷強調的「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然而,美國對外在各種國際組織與貿易協定中承擔更多責任,對內卻不斷透支財政,經濟方面貧富差距嚴重擴大,社會方面非法移民與毒品猖獗,這就像是《蜘蛛人二》中主角的質疑:是不是該先解決自己的問題、再去幫助別人?
金融市場不確定性有機會降低
對於全球經濟而言,美國重整國際秩序是個有利訊息。
第一,美國重整秩序,對長期全球經貿發展有益。
全球經貿確實失序,最關鍵的 WTO 缺乏強制執行力可說是名存實亡,各國已經開始做出相對應的防範,例如日本主導的 CPTPP 就正在重新塑造亞洲的經貿秩序。因此,如果美國能夠趁此機會創造出更完整的規則,那麼長期看來全世界都會受益。
第二,關稅若低於預期,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將降低。
目前主要國家幾乎都展現出願意配合的積極態度,因此最後川普很可能無須真正大規模、大幅度加徵關稅。去年川普當選後,全球已經預期會增加關稅;如果今年實際加的關稅不如預期,就能減少全球貿易衝擊、縮窄匯率與通膨大幅波動的機率,這無疑將降低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
換言之,今年全球金融市場仍處在「政策主導」的敘事中,但並非單指「美國的貿易政策」,還包含「各國應對美國的政策」,是一個全球政策彼此拉扯的動態過程。短期金融市場較為震盪,主要是因為各國政策仍未完全明朗、具有不確定性;然而,投資人反而應該將眼光放遠,只要全球經濟偏強,就無須太過悲觀。